


西曆1月
聖嬰節
歷史悠久的聖嬰節是菲律賓規模最大、最豐富多彩的節日之一。在菲律賓宿霧,每年1月第三個星期日亦會舉辦活動,以紀念聖嬰時期的耶穌。在澳門工作和生活的菲律賓人於2003年將節日帶到澳門,自此每年都會舉辦九日敬禮、慶典彌撒、巡遊等慶祝活動,以載歌載舞的巡遊作為活動的重頭戲。



農曆2月
土地誕
澳門土地信俗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每年的二月初二則為土地公寶誕。澳門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值理會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保護單位,一連五日透過金龍醒獅、搭棚演神功戲等為雀仔園社區帶來濃厚的節日氣氛,而澳門其他社區的廟宇亦有相關慶祝活動。



農曆2月
大王誕
洪聖大王,又稱洪聖爺,是華南沿海地區居民和漁民廣為信奉的海神信仰,在澳門多地均有廟宇供奉洪聖大王,其誕辰為農曆二月十三。其中以路環黑沙村的大王廟較具規模,而其大王誕活動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舉行,是黑沙村的特色民俗賀誕活動,被視為“村裏的保護神”。




西曆2月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
四旬期(2-3月大齋期)周末分兩天進行,以九日敬禮及拜苦路方式紀念耶穌基督受審判到埋葬的苦路,2017年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天設五傷瞻禮,八人扛抬大耶穌像從聖奧斯定堂出發往主教座堂。翌日樂隊奏哀歌並出遊返回,途中七個苦路處由一位扮演聖婦的少女朗唱哀歌。



西曆3月
印度色彩節
印度色彩節是印度三大節慶之一,可以讓人忘記種姓與階級的不同,向彼此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慶祝及迎接春天的到來,而澳門的慶典也於3月在海灘舉行。豐富節目包括面部彩繪、戶外瑜伽、音樂、寶萊塢舞、遊戲及其他精彩表演。




農曆3月
娘媽誕
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澳門媽祖信俗」的代表性保護單位,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娘媽誕期間,都會舉辦演戲酬神賀誕活動。今年農曆三月廿一日至廿五日,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將於媽閣廟前地搭蓋戲棚,上演賀誕的粵劇神功戲。




農曆3月
北帝誕
北帝是居於北方的道教神靈,受到氹仔昔日漁民的誠心信奉。早在一個世紀前,漁民信徒便在氹仔立廟供奉。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當日,氹仔坊眾聯誼會都會舉行一連串活動,包括一連四晚的粵劇演出、北帝誕正日正午時分的上香祈福儀式及下午的金龍醒獅巡遊等。




西曆3月
殯禮遊行
由葡國傳入的宗教傳統,天主教澳門教區於每年復活節前一周的星期五(即耶穌受難日)舉行,以追念耶穌為救贖人類受難而聖死。仿照大型殯葬儀式:領前的輔禮人員、死者(耶穌聖屍像)、主禮及神職人員、死者家屬(痛苦聖母像)、儀仗隊及參禮人士,以黑色為主色。



農曆4月
佛誕節
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辰的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各區佛寺廟宇多會在節慶當天舉辦誦經法會、浴佛祈福儀式和佛法講座等活動,傳揚佛法。多個佛教社團更共同籌辦“佛誕嘉年華”,包括以香水沐浴佛身、派發佛教書籍、素食義賣、工藝品義賣、攤位遊戲、文娛表演等。




譚公誕
農曆4月
譚公是漁民信奉的海神之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譚公誕,路環居民均會舉辦慶祝活動,2020年被納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活動包括譚公仙聖寶誕粵劇公演、會景巡遊,隊伍從路環打纜街出發,沿途敲鑼打鼓、載歌載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