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觀眾,#感恩回餽】
《第十二夜》
主辦:夢劇社 X兄弟班藝術會
📍文化中心黑盒II
撰文:Gigi
✨喜愛指數:4.5/5.0
《第十二夜》由劇本設計、舞台佈置、到演技都處理得宜,我相當喜歡,好開心自己無錯過呢場精彩演出。
⭐️演員
演員們十分清楚自己飾演嘅角色要表達嘅內容,演出投入、聲線眼神肢體動作細膩、情緒到位,恰如其分,成功將信息傳達到觀眾心坎裏。
⭐️舞台、道具設計
舞台設計簡約而有美感,我尤其欣賞那道偽磚牆,不但可以劃分城牆上、下兩個場景;當燈光正面打向舞台中央嘅演員們,巨大的人影就落在凹凸磚牆上,呈現出的立體感令整體視覺效果更為豐富。下半場開始時嘅追逐戲,燈光配合演員走動,打在牆上的漏拍剪影就顯得相當有電影感。之後舞台場景變成囚禁管家的「黑房」,更將牆的功用發揮到極緻:利用「手剪影」配搭對話內容,生動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劇本/對白
莎士比亞寫嘅劇本,認識不多,直覺會諗起 “Oh Romeo, why are you Romeo?”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有啲嚴肅,有啲悲情,有啲矯情,經典卻又令人卻步,怕睇唔明。而《第十二夜》係沙翁少有嘅愛情喜劇,故事情節輕鬆愉快,相對易入口,今次改編嘅劇本對白適當地加插道地用語以及笑點,使得西方古典文學嘅對白無咁突兀令人難以理解,又能夠帶動現場氣氛,幾乎每一幕都充斥觀眾嘅笑聲。
彷如鬧劇般嘅情節,隱含著好多意思,例如自我與外在評價、愛的真諦等等。正如故事入面嘅姑媽/小丑角色,貫穿全劇一邊裝瘋賣傻地嬉鬧,一邊舉重若輕地道出人生哲理。「大智若愚」,係姑媽嘅人設,亦係呢齣劇嘅定位。
⭐️改編的結局
之前完全不認識《第十二夜》,保持一顆「空」的腦袋入場,演出前翻閱場刊,了解故事大概。原著講述一對生得一模一樣嘅孖生兄妹,喺海上遇到暴風雨,二人失散後各自以為對方罹難。其後阿妹女扮男裝做男公爵嘅僕人,漸漸愛上男公爵,然而公爵愛伯爵小姐,於是派遣僕人(阿妹)去幫手傳口訊求愛,點知伯爵小姐又愛上男裝嘅阿妹,「我愛你你愛她她愛我」。後來重逢孖生阿哥,四個人終於搞清狀況,既然兩兄妹生得一樣,伯爵小姐就順利成章地同阿哥一齊,而阿妹就同公爵一齊。
原著裏面兜兜轉轉的男女,最後戲劇化地湊成對,是經典的愛情喜劇結局。而改編後嘅故事,就沒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呢回事。
🔹 「原來當我無法做自己,就無法得到所愛之人真正的愛,甚至,愛上的也只是泡影。」
原以為管家條支線只係嚟搞笑,直至管家的悲憤獨白,「要做番真正嘅自己!」,猶如重錘般敲打眾人嘅心,包括伯爵小姐嘅心。
一直緊閉心門嘅伯爵小姐忽然明白到自己愛嘅人係咩性別並不重要,但此刻佢心中出現另一個疑問,佢同阿妹講:「假如我能夠做真正的自己,而你又不再喬裝成男子,我仲會唔會愛上你,而你又會否愛上我?」
伯爵小姐呢番話令阿妹反思自己對男公爵嘅感情,阿妹愛的男公爵,是待她為男僕人嘅公爵。當佢卸去偽裝,變回女兒身,佢面前公爵就唔會再係之前嘅公爵。其實佢同伯爵小姐一樣,甚至好多人都係咁,愛的是以偽裝為前題的泡影……
今次改編沒有迎來表面的大團圓結局,不過主角們都各自獲得對「自我」、「愛情」的領悟。人生來這一趟,不求得到一切,為求學到一點,所以我覺得仍然算得上喜劇結尾。
《第十二夜》的劇名暗示一個脫離現實的嘉年華世界,任何離奇的事件都不需要合理的解釋,所有不合常理的結局也都可以成立(WIKI資料)。雖然改編後嘅結局變得合理而無咁符合《第十二夜》呢個劇名,卻顯得更有韻味,寓義更深遠,我非常欣賞呢個設計。